摘要
基于2002—2021年特色油料的贸易数据,利用GL指数、BI指数和Thom & McDowell指数对葵花籽、芝麻和胡麻产业贸易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我国特色油料产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利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保障我国特色油料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近二十年内,我国特色油料产业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并且,产业间贸易是产生贸易增量的主要源泉。产业内贸易构成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大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水平。通过对影响产业内贸易因素的实证分析得知,消费偏好差异、产品差异和贸易距离,对特色油料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影响。为提高我国特色油料产业贸易水平,稳定产业间贸易,提升产业内贸易,建议从提高特色油料的国内有效供给水平、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提高我国特色油料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综合施策,协调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有效衔接,保障我国特色油料产业安全,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方向作出了总指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推进产能提升工程。特色油料是我国油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居民食用植物油和保健、休闲食品的重要供给来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对于油料特别是特色油料的需求不断增加,仅靠国内供给已无法满足[1-3]。近年来,我国油料贸易依存度过高[4]、自给率下滑[5]、比较优势欠缺[6]等问题日益凸显。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多发,国际贸易争端频现,进一步加剧了产业发展面临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7]。新形势下,确保特色油料产业安全,促进产业稳定有序发展,实现产品有效供给尤为必要。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提升油料产能背景下,对我国特色油料产业贸易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产业贸易有两种主要类型,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是指贸易双方对同类产品只存在单向的进口或出口的贸易行为;产业内贸易是指贸易双方对同类产品同时存在进口和出口的贸易行为。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随着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消费层次逐渐多元化,农产品多样性需求随之增加,产业内贸易成为推动全球农产品贸易增长的新兴模式。通过研究产业贸易格局及变动趋势,能够在满足多样性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推动我国与其他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互补,在实现双方利益的同时,促进产业发展、保护产业安全。
以产业内贸易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在制造业[8,9]、服务业[10]和农业[11,12]中都有所呈现,相关理论基础也趋于完善。在测算指标的选择上,GL指数、BI指数、GHM指数和Thom&McDowell边际产业内贸易类型测度指数的使用较为广泛,部分学者会根据研究内容的差异,对指标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在产业内贸易研究中,贸易形式是产业内贸易研究的基础,也是提出对策建议的理论依据。根据贸易特征差异,可以将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两类,分别代表着由产品属性差异和产品质量差异所引起的贸易形式。在现有农业领域的产业内贸易研究中,不同学者的研究差异多体现为研究对象的国别差异,大多学者选择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为研究对象[13-15],也有选择中国与东盟[12]、中国与东北亚[16]、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17]等展开的相关研究,较少有学者以某一类农产品作为研究对象,测度其贸易形式。现有关于油料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油料进口贸易的特征及策略分析[18,19]、油料产业形势的分析[5]、油料市场整合[20]、油料供需分析[3]及特色油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1]等方向,以特色油料贸易形式为侧重点的研究并不多见。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以我国特色油料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2年-2021年间贸易数据,对其产业贸易特征进行分析。向日葵、芝麻和胡麻在我国种植业中历史悠久,由于其应用价值较高,成为我国特色油料中的典型。此外,与其他小宗特色油料作物相比,这三类作物的生产、消费和贸易都处在较高的水平。因此,本文特色油料选取向日葵、芝麻和胡麻,在对三种特色油料生产及贸易情况概述基础上,使用GL指数、BI指数和Thom&McDowell指数,对特色油料总体及分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并使用面板Tobit模型,对影响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特色油料产业内贸易、提升特色油料产业安全水平的对策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中所研究的特色油料,包括“向日葵、芝麻和胡麻”三类,分别对应着《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中HS120600葵花籽、HS120740芝麻和HS120799胡麻,贸易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以下简称为UN Comtrade)。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来源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国农业就业人数及GDP来源于世界银行。各国首都直线距离来源于CEPII数据库。国际原油价格来源于WIND数据库。外商直接投资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2 测度方法
1.2.1 GL指数
Scott等[22]率先对产业内贸易展开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从静态视角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GL指数法,本文应用此指数,测度我国特色油料产业内贸易水平,公式为:
GLi=1-Xi-MiXi+Mi
其中, GLi代表第i类特色油料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Xi、 Mi分别代表第i类特色油料的出口额和进口额。按照HS1996统计口径,本文中的特色油料包括三类,分别是葵花籽、芝麻和胡麻。因此,i的取值范围为[1,3],并分别对应以上三类特色油料。 GLi的取值范围为[0,1],GL指数越大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具体含义见表1。
表1 GL指数取值范围及其含义Table 1 Value range of GL index and its meaning |
GLi | 贸易形式 Trade Format |
---|---|
GLi=0 | 完全为产业间贸易 Completely inter-industry trade |
GLi≤0.5 | 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Inter-industry trade is the main focus |
0.5< GLi<1 | 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Intra-industry trade is the main focus |
GLi=1 | 完全为产业内贸易 Completely intra-industry trade |
测度特色油料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时公式为:
GLI=∑i=1nXi+MiX-M×GLi
其中,GLI代表特色油料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X和M分别代表特色油料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GLI的取值和含义与 GLi相同。
1.2.2 BI指数
Bruelhart在1994年提出了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23],即BI指数,该指数从动态视角体现了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变化,公式为:
BIi=1-∆Xi-∆Mi∆Xi+∆Mi
其中, ∆Xi和 ∆Mi分别代表一定时期内第i类特色油料出口额增量和进口额增量。i的取值范围为[1,3],并分别对应上述提及的三类特色油料。 BIi的取值范围为[0,1],当 BIi>0.5时,代表这一时期内特色油料贸易的增量主要是由产业内贸易所引起,反之则主要由产业间贸易引起。
测度特色油料整体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公式为:
BI=∑i=1n∆Xi+∆Mi∑i=1n∆Xi+∆Mi×BIi
1.2.3 Thom&McDowell边际产业内贸易类型测度指数
Thom和McDowell在1999年提出了边际产业内贸易类型测度指数[24],即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该指数能够从动态的视角体现油料产业内贸易增量的类型,分别为BI和HI,其中BI指数,即为1.2.2中所介绍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HI指数公式为:
HI=1-∑i=1n∆Xi-∑i=1n∆Mi∑i=1n∆Xi+∑i=1n∆Mi-BI
将BI与HI进行比较,当BI>HI时,证明特色油料产业内贸易增量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则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T为边际产业内总贸易指数:
T=HI+BI
1.3 中国特色油料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选取
通过文献的梳理,现有研究选取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为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两类。国家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国家规模、国民收入、贸易不平衡度、贸易距离等。在产业层面上较多采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市场结构。翟荣花等[25]研究表明,除上述因素外,消费偏好差异和产品差异也是影响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关键因素。徐永利等[26]在对中国与金砖国家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对市场规模及人均收入差异采用相对差异指数处理,消除规模偏差。因此,本文选取消费偏好差异、产品差异、市场规模差异、贸易距离、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影响因素,并采用相对差异指数对市场规模差异处理。
1.3.1 消费偏好差异(differences in consumer preferences,CPD)
消费偏好拉动需求的变化,相似的消费需求会带来更大规模的重叠市场,对于同类产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对产业内贸易起到促进的作用。消费偏好差异采用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表示。
1.3.2 产品差异(product differences,PD)
两国之间生产产品的差异性是形成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越高,对不同偏好的满足程度越高,越会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产品差异采用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的差值表示。
1.3.3 市场规模差异(differences in GDP,DGDP)
市场规模的变化直接决定着消费需求的变化,两国之间的市场规模差异也会直接导致双方提供产品的差异性,从而更容易倾向于产业内贸易,市场规模差异越大越会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市场规模采用中国GDP与贸易伙伴国的GDP的相对差异指数表示。
1.3.4 贸易距离(trade distance,DIS)
当两国间距离较近时,两国间消费方式和需求结构更具相似性,对产业内贸易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当两国间距离较远时,由于贸易信息获取以及贸易发生后的运输、储存等产生的成本较高,对产业内贸易起到阻碍作用。贸易距离采用中国首都北京与其他国家首都的直线距离与当年国际原油价格的乘积表示。
1.3.5 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
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存在被占领市场的可能性,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既可能发挥互补效应也可能会产生替代效应。外商直接投资采用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表示。
按照1.2.1的测度方法,分品种对中国与相关国家的GL指数进行测度并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消费偏好差异(CPD)、产品差异(PD)、市场规模差异(DGDP)、贸易距离(DIS)、外商直接投资(FDI)为解释变量,对上述5个影响因素,进行面板Tobit回归分析。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有效性,本文以中国为汇报国的进出口贸易数据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用中国为伙伴国的数据进行填充。在葵花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中,选取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德国、以色列、俄罗斯和加拿大作为贸易伙伴国,在芝麻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中,选取日本、印度尼西亚、美国、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韩国、印度、越南和泰国作为贸易伙伴国,在胡麻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中,选取美国、荷兰、英国、波兰、加拿大、意大利、比利时、德国和新西兰作为贸易伙伴国。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特色油料产业贸易特征
2.1.1 我国特色油料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要形式
2002-2021年间,我国特色油料的整体GL指数,即GLI指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整体而言,我国特色油料产业内贸易倾向性并不明显,仅有2003年和2004年GLI指数大于0.5,产业内贸易程度大于产业间贸易程度,是由于当年度芝麻产业内贸易程度高所引起。其余年份GLI指数均小于0.5,均值为0.271,这说明近20年,我国特色油料整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仍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优势参与国际贸易。
分品种来看,GL指数由高到低的排序为胡麻>芝麻>葵花籽,且GL指数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葵花籽的GL指数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且始终低于0.5,近二十年来一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最高值在2002年为0.476,最低值在2005年为0.105,均值为0.226。芝麻的GL指数呈现出先增后降的总体趋势,由于2003年芝麻的进口量激增,导致GL指数变化程度较大,表现出了极大的涨幅,且在2004年达到了最高值0.762,表现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2003、2004、2005和2007年芝麻的进出口差额较大,贸易形式都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从2009年开始芝麻的进出口没有明显的涨落,逐渐趋于平稳下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要贸易形式,最低值出现在2002年为0.054,均值为0.292。胡麻的GL指数变化具有较强的波动性,且始终低于0.5,贸易形式为产业间贸易,最高值在2006年为0.481,最低值在2019年为0.191,均值为0.317,无论从最值还是均值上看,其产业间贸易的程度都低于葵花籽和芝麻。
由此,GL指数体现出我国特色油料贸易中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并存,但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产业间贸易形式为主导。而且,数据采集时间内,GL指数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我国特色油料在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地位不断弱化,从侧面揭示出我国特色油料参与国际贸易的方式仍以比较优势决定的传统国际分工为主。
表2 中国特色油料GL指数Table 2 GL index of Chinese specific oilseed |
年份 Year | 葵花籽 Sunflower seeds | 芝麻 Sesame seeds | 胡麻 Oil flax seeds | 总体GLI Total GLI |
---|---|---|---|---|
2002 | 0.476 | 0.054 | 0.415 | 0.197 |
2003 | 0.157 | 0.711 | 0.343 | 0.550 |
2004 | 0.122 | 0.762 | 0.451 | 0.533 |
2005 | 0.105 | 0.654 | 0.345 | 0.433 |
2006 | 0.277 | 0.419 | 0.481 | 0.390 |
2007 | 0.296 | 0.504 | 0.401 | 0.426 |
2008 | 0.142 | 0.498 | 0.373 | 0.372 |
2009 | 0.270 | 0.269 | 0.400 | 0.280 |
2010 | 0.338 | 0.212 | 0.245 | 0.250 |
2011 | 0.355 | 0.230 | 0.337 | 0.277 |
2012 | 0.233 | 0.253 | 0.172 | 0.240 |
2013 | 0.112 | 0.200 | 0.213 | 0.177 |
2014 | 0.215 | 0.157 | 0.214 | 0.172 |
2015 | 0.175 | 0.119 | 0.301 | 0.145 |
2016 | 0.144 | 0.098 | 0.300 | 0.125 |
2017 | 0.184 | 0.163 | 0.321 | 0.184 |
2018 | 0.154 | 0.137 | 0.226 | 0.148 |
2019 | 0.301 | 0.150 | 0.191 | 0.203 |
2020 | 0.219 | 0.124 | 0.215 | 0.160 |
2021 | 0.245 | 0.115 | 0.385 | 0.165 |
均值 | 0.226 | 0.292 | 0.317 | 0.271 |
注:由UN Comtrade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 |
Note: Calculated from UN Comtrade data |
2.1.2 我国特色油料产业贸易的增量主要来自产业间贸易
BI指数,即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能够反映出一定时期内导致贸易增量的主要原因,根据公式计算出的BI指数如下表3所示。
表3 中国特色油料BI指数Table 3 BI index of Chinese specific oilseed crops |
年度 Year | 葵花籽 Sunflower seeds | 芝麻 Sesame seeds | 胡麻 Oil flax seeds | 总体BI Total BI |
---|---|---|---|---|
2001-2002 | 0.815 | 0 | 0.923 | 0.621 |
2002-2003 | 0 | 0.565 | 0 | 0.389 |
2003-2004 | 0.050 | 0 | 0.154 | 0.014 |
2004-2005 | 0.085 | 0.441 | 0 | 0.262 |
2005-2006 | 0 | 0 | 0.430 | 0.012 |
2006-2007 | 0.362 | 0 | 0.266 | 0.171 |
2007-2008 | 0 | 0.488 | 0.145 | 0.292 |
2008-2009 | 0 | 0 | 0 | 0 |
2009-2010 | 0.484 | 0 | 0 | 0.181 |
2010-2011 | 0.430 | 0.671 | 0.704 | 0.533 |
2011-2012 | 0 | 0.397 | 0 | 0.055 |
2012-2013 | 0 | 0.079 | 0.403 | 0.078 |
2013-2014 | 0 | 0.060 | 0.219 | 0.061 |
2014-2015 | 0.057 | 0.979 | 0 | 0.313 |
2015-2016 | 0 | 0.230 | 0.377 | 0.198 |
2016-2017 | 0.571 | 0 | 0.526 | 0.113 |
2017-2018 | 0.004 | 0.078 | 0 | 0.060 |
2018-2019 | 0.901 | 0.240 | 0 | 0.500 |
2019-2020 | 0 | 0 | 0 | 0 |
2020-2021 | 0 | 0.074 | 0.270 | 0.069 |
2001-2021 | 0.233 | 0.053 | 0.185 | 0.108 |
注:由UN Comtrade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 |
Note: Calculated from UN Comtrade data |
从总体上看,从2001年至今,我国特色油料BI指数存在较大波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从0.621下降至0.069,2001-2021年BI指数处在0.108的较低水平。2001-2002年度的BI指数处于较高水平,是近20年来的最高值,特色油料产业贸易的增量来源于产业内贸易,此外,2010-2011年度特色油料贸易总体也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自2011年以来,我国特色油料贸易总量的增加都源于产业间贸易。
分品种来看,三种特色油料的BI指数都有较大波动,贸易变化原因既包含产业间贸易也包括产业内贸易。葵花籽在2001-2002、2016-2017和2018-2019年度的BI指数大于0.5,芝麻仅有2002-2003、2010-2011和2014-2015年度的BI指数大于0.5,胡麻仅有2001-2002、2010-2011和2016-2017年度的BI指数大于0.5,贸易增量主要来自产业内贸易,其余年度均小于0.5。结合2001-2021年的指数来看,BI指数多数年份小于0.5并处于较低的水平,产业间贸易变动,是近20年来我国葵花籽、芝麻和胡麻贸易变化的主要原因。
综上,我国特色油料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大多数年份都小于0.5,仅有个别年份大于0.5,说明贸易增量主要源泉是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占比小且不稳定。虽然我国特色油料贸易并未始终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少数年份产业内贸易也占较大比例,但产业内贸易水平过低且不稳定,致使我国特色油料国际贸易处于被动地位,阻碍了我国特色油料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2.1.3 我国特色油料产业内贸易增量主要来自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边际产业内贸易类型测度指数能够从动态的视角体现特色油料产业内贸易增量的类型,即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具有类似要素禀赋的发达经济体中,是由于商品属性的不同导致;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是由于同种产品的质量差别所导致的价格差别所导致。中国特色油料Thom&McDowell指数测算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 中国特色油料Thom&McDowell指数Table 4 Thom&McDowell Index of Specific oilseed crops |
年份 Year | 边际产业内总贸易指数 Marginal intra-industry total trade index (T) | 边际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 Marginal 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BI) | 边际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 Marginal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HI) |
---|---|---|---|
2001-2002 | 0.749 | 0.621 | 0.128 |
2002-2003 | 0.988 | 0.389 | 0.599 |
2003-2004 | 0.458 | 0.014 | 0.444 |
2004-2005 | 0.832 | 0.262 | 0.571 |
2005-2006 | 0.012 | 0.012 | 0.000 |
2006-2007 | 0.171 | 0.171 | 0.000 |
2007-2008 | 0.895 | 0.292 | 0.603 |
2008-2009 | 0.000 | 0.000 | 0.000 |
2009-2010 | 0.675 | 0.181 | 0.494 |
2010-2011 | 0.694 | 0.533 | 0.161 |
2011-2012 | 0.055 | 0.055 | 0.000 |
2012-2013 | 0.567 | 0.078 | 0.489 |
2013-2014 | 0.146 | 0.061 | 0.084 |
2014-2015 | 0.541 | 0.313 | 0.228 |
2015-2016 | 0.209 | 0.198 | 0.011 |
2016-2017 | 0.113 | 0.113 | 0.000 |
2017-2018 | 0.542 | 0.060 | 0.482 |
2018-2019 | 0.577 | 0.500 | 0.077 |
2019-2020 | 0.775 | 0.000 | 0.775 |
2020-2021 | 0.069 | 0.069 | 0.000 |
2001-2011 | 0.724 | 0.145 | 0.579 |
2011-2021 | 0.558 | 0.114 | 0.444 |
2001-2021 | 0.594 | 0.108 | 0.486 |
注:由UN Comtrade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 |
Note: Calculated from UN Comtrade data |
首先,从边际产业内总贸易指数T来看,其具有较强的波动性,说明我国特色油料的产业内贸易发展不稳定,2001-2021年我国特色油料的边际产业内总贸易指数为0.594,以十年为一个阶段来看,2001-2011年的边际产业内总贸易指数为0.724,2011-2021年为0.558,可以看出,产业内贸易在我国特色油料贸易中逐渐减少。其次,水平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BI为0.108,垂直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HI为0.486,两者存在较大的差距,无论是20年总体数据还是分段数据,垂直型HI指数都远大于水平型BI指数,表明我国特色油料产业内贸易增量主要来自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并且我国特色油料贸易更多是在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国家之间发生,进行贸易的更多为同类但质量存在差异的产品。
2.2 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特色油料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分析
2.2.1 消费偏好差异
消费偏好差异在分品种特色油料产业内贸易中都呈现出了负作用,并对葵花籽的产业内贸易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消费者偏好差异在中国与贸易伙伴国进行葵花籽产业内贸易中起到抑制作用。即消费者偏好越相似,其消费结构越相似,越能够促进双边葵花籽产业内贸易的发生。而对于芝麻和胡麻的产业内贸易影响作用不显著。
2.2.2 产品差异
产品差异在整体特色油料产业内贸易中呈现出正向作用,在10%的水平上显著,并且对葵花籽、芝麻和胡麻的产业内贸易都起到显著的促进的作用,表明在不同技术水平下,两国生产的特色油料差异性越大,越有利于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2.3 市场规模差异
市场规模差异在整体特色油料的产业内贸易中的作用并不显著,并且具有正负的双重作用。分品种来看,市场规模差异在葵花籽的产业内贸易中呈现抑制作用,并在10%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在葵花籽的国际贸易市场中,两国之间市场规模差异越小,资源禀赋越相近,两国之间对葵花籽产业内贸易的促进作用越强。其在芝麻的产业内贸易中呈现促进作用,并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在芝麻的国际贸易市场中,差异较大的市场规模会提供更多的差异化产品,从而促进芝麻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2.4 贸易距离
贸易距离在整体特色油料及葵花籽、胡麻的产业内贸易中都呈现出显著的负向作用,表明贸易距离的增大会带来更多的贸易成本,从而抑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而在芝麻的产业内贸易中,贸易距离的影响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选取芝麻的贸易伙伴国集中于亚洲地区,运输成本的差距体现得不明显。
2.2.5 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对整体特色油料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在芝麻的产业内贸易中起到抑制的作用,并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在芝麻的国际贸易中,外商直接投资发挥着替代作用,越多外商直接投资,可能带来的市场被占领风险越大,对产业内贸易抑制作用越强。
表5 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特色油料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回归结果Table 5 Regression result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intra-industry trade of specific oilseed crops between China and trading partner countries |
解释变量 Explanatory variables | GL指数 GL Index | |||
---|---|---|---|---|
葵花籽 Sunflower seeds | 芝麻 Sesame seeds | 胡麻 Oil flax seeds | 特色油料 Specific oilseed crops | |
CPD | -0.0165*** | -0.00115 | -0.00301 | -0.00588*** |
(0.00380) | (0.00241) | (0.00503) | (0.00198) | |
PD | 0.0142*** | 0.00481** | 0.00809* | 0.00207* |
(0.00440) | (0.00218) | (0.00458) | (0.00121) | |
DGDP | -0.305* | 0.448*** | 0.164 | 0.0861 |
(0.168) | (0.0990) | (0.126) | (0.0722) | |
DIS | -3.38e-07*** | 1.24e-07 | -1.79e-07** | -1.12e-07* |
(1.07e-07) | (1.01e-07) | (8.96e-08) | (5.80e-08) | |
FDI | -1.76e-07 | -2.88e-08** | 2.19e-07 | -1.76e-07 |
(2.99e-07) | (1.33e-08) | (3.05e-07) | (1.44e-07) | |
Constant | 0.664*** | -0.199** | 0.499*** | 0.244*** |
(0.188) | (0.0960) | (0.177) | (0.0542) |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 |
Note: ***, **, * indicate significant at the 1%, 5% and 10% levels, respectively |
2.3 建议
近20年来,除葵花籽外,我国特色油料进口量远大于出口量,且进口国来源较为集中。总体来看,我国特色油料贸易以传统比较优势下的产业间贸易为主,能够体现同一类产品属性差异和产品质量差异的产业内贸易占比不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面临一定的潜在风险。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是参与国际贸易、提升特色油料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有助于增加我国特色油料市场的终端产品品类,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2.3.1 提高国内有效供给水平
稳定并提高自给率,减少对于进口产品的过度依赖,是满足消费需求,保障特色油料产业安全的关键。一是切实提高国内特色油料综合生产效率。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提高特色油料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促进单产提高的同时,保障特色油料原料品质,实现增产增收。二是提高国内特色油料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加强特色油料新产品研发和深加工技术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特色油料产品,纵向延伸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深度。
2.3.2 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采取差异化战略,针对国内外特色油料不同品种的贸易形式,结合需求趋势,协调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一是针对国内市场,立足于需求的多样性,积极开发新产品,生产我国进口较多产品的替代品,减少我国对于进口特色油料产品的依赖程度。二是针对国际市场,立足已有比较优势,针对具有优势的产品进行深入挖掘,扩大葵花籽等产品出口优势并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此外,我国特色油料进口来源国较为集中,主要集中于哈萨克斯坦、加拿大、俄罗斯、美国和埃塞俄比亚等国。随着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国际市场对国内的传导和影响也更加明显,通过强化贸易品种的产品属性和质量差异,结合贸易国别的结构变动,实现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共同发展。
2.3.3 提高我国特色油料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通过优化贸易结构、缓解贸易冲击、充分利用贸易规则等方式,逐步提升我国特色油料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抗风险能力。一是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多方位弱化和分散贸易风险。加强对外合作,积极拓宽特色油料进口来源,保证市场相对稳定供应。二是加强特色油料市场监测和预警,构建国际市场生产和价格监测预警机制,针对国际市场供需形势、价格波动以及主要国家政策调整变化,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减少市场贸易波动对国内市场可能造成的冲击。三是积极利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我国特色油料市场供给安全、维护自身权利,防范出口国非关税壁垒对我国特色油料产品出口贸易的限制。
2.3.4 提升特色油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贸易政策助推,全面提升特色油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提高已有产业的竞争力、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稳定投入,加大特色油料作物和加工产品的研发力度,夯实产业基础,形成特色油料品牌并发挥品牌的引领效应,促进我国特色油料产业提质增效。二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多边协议框架,积极深化与相关国家的经贸合作,与技术互补型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提升企业在国际经贸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 讨论与结论
本文以我国特色油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特色油料产业贸易的主要形式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整体来看,我国特色油料产业贸易形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存在程度较低的产业内贸易。我国特色油料贸易额和贸易量持续增加,产生贸易增量主要源泉为产业间贸易。此外,在产业内贸易结构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远大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分产品来看,葵花籽是三种特色油料中唯一保持着出口优势的产品,在贸易过程中,葵花籽和胡麻始终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芝麻的贸易形式在2009年之后趋于稳定,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在2009年之前,芝麻存在明显的进出口差额,贸易形式在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中不断变动。总体来说,我国特色油料缺乏产业内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作为主要贸易形式会使我国的特色油料产业面临一定的风险。
通过特色油料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消费偏好差异、产品差异和贸易距离对特色油料产业内贸易有显著影响。消费偏好差异通过影响消费结构,对产业内贸易发挥抑制的作用;产品差异通过丰富同类产品的多样性,对产业内贸易发挥着促进作用;贸易距离通过影响贸易成本,对产业内贸易发挥着抑制作用。同时,市场规模差异和外商直接投资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特色油料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但影响效果不明显。
结合我国特色油料贸易形式及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提高特色油料的国内有效供给水平、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提高我国特色油料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措施,协调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有效衔接,保障我国特色油料产业安全,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